第91章 羊城文坛-《文豪1983》
第(2/3)页
余切在羊城有几场见面会。
他的“新现实”三部曲已经授权给城出版社,这是一家专做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精品出版社,受到该出版社的邀请,余切和羊城的读者们见面。
而后,又被邀请参加当地的作家研讨会。
羊城这几年并不是一个主流的文学城市,和它这时发达的经济地位并不相当,似乎大家都在忙着做生意。
评论家朱子庆发表了文章《粤省文坛为何静悄悄?》,阐明了“八十年代的粤省文坛十分保守,在各类文学运动席卷全国的时代,粤省的文坛几乎是静悄悄的……”,可谓对这种现象十分痛心。
而后,他又发表文章《文化:羊城正在沙漠化吗?》,再次批评。因为在七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,羊城曾经有两次文化上的高峰,当时的“珠江文派”、“珠江诗派”、“珠江文评”、“珠江学派”等,可以说是声震全国。
粤省本地的传统刊物《作品》销售量一度达到百万份,几乎和京城的《人民文学》相当,被中央赋予当时文坛“三活跃”的赞誉。
然而,仅仅数年后,情况就迅速变化,今年年末在燕京有一场全国性的作家会议,来自于粤省的作家只有寥寥几个,完全和其经济体量不成比例。
抛开欧阳衫、程残云、秦木这些老一辈的粤省作家不谈,如今该地文坛已经有点青黄不接的征兆,当地作协很着急。
余切的《出路》,和在南方尤其流行的《大撒把》,被认为是可以拿来启发的。
时年76岁的欧阳衫呐喊道:“虽然说全国经济看粤省,粤省经济看鹏城,但我们只顾着做生意也不行——改革文学这种东西为什么没在粤省出现,简直是荒唐!”“华人移民的文学创作,为何也没有在粤省出现?我相信粤省人才济济,绝不是天生比人差,实在是我们活动做的不好,我们组织的不好!我应该首先承认错误!”
欧阳衫是这时候的粤省文联名誉主席,他一般已经不再出面,然而,这一次却显得很激动。
刚做成文坛行政老大的王濛,此时在羊城出差,他把余切当做救命法宝,让他来解释粤省文坛如今尴尬的现状。
余切略作思考就说:“我不认为商业文化不算是一种文化……而且,实际上很多粤省文化名人,目前在港地进行创作,比如那个港地四大才子,其中蔡阑和黄湛森都是粤省的。”
“港地文化起了一种虹吸作用,他们不仅在审美上虹吸了羊城读者,而且人才上也确实虹吸了。”
“我们常常说到马列,讲究物质决定意识!但是你说文艺复兴,没有了文艺复兴三杰……文艺复兴还有没有那么伟大,还真不好说!搞创作,还是要信一点点‘人择论’。”
欧阳衫大笑:“你年纪这么小,反而照顾我们的脸面,给我们开脱……唉,你这样我更不好受。”
“我是真心这么想的。”余切道。
王濛则在那和稀泥,说官话:“粤省文坛现在的情况,肯定是短时间的,可能年轻人们一时间还没有转过来弯——今后我遇见了粤省出来的青年作家,我一定重视他!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