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最伟大也最平凡-《文豪1983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仅是给战士们一个泄压阀,也是向社会塑造军人的形象。

    乔公眉头紧皱,到这时候他忽然眉头舒展开,轻声念道:“《未婚妻的信》是新军旅文学的新高峰,四年后,我们再一次看到《血战老山》,作家详细描述每个人的行为动机,家庭背景,挖掘出更深刻的社会内涵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因而明白,伟大的并不是神一样的人,而是这个人和我们一样普通,却选择了保家卫国、誓死血战。”

    “最伟大也最平凡。”

    乔公一拍大腿:这话真好!

    最伟大,也最平凡!

    别的都太书面化,真是拗口!有这句话就够了!

    不正是这样吗?

    《文艺报》这篇评论好!说清楚了余切的军旅文为何受到欢迎,从根本上,他创作的是下一维度的,他当然要对那些过去的军旅文形成降维打击!

    这仍然是作家的洞察力——看似在战场上,实则在那战场外的思潮上。

    乔公虽然喜欢,但并不爱看文艺评论,而且,他也不喜欢传统,最喜欢武侠等剧情跌宕起伏的通俗文。

    《未婚妻的信》、《高山下的花环》他都曾看过,很满意。

    这些,一点儿也不像那些文学。

    而现在又有了代表“新高度”的——《血战老山》!

    他的几位老友寻到这里,招呼他打牌。却见到他抱着一本书看了起来,“不打牌了,今天不打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不打了?”

    “不玩了。”

    两三小时后,他的卫生员逼迫他放手,他才恋恋不舍的抬起头。

    这本何止是新高度?简直是集大成之作,是很多篇的《未婚妻的信》,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,优缺点分明……而这样的不完美的人,却构成了不可摧毁的集体。

    他叫人来,仔细吩咐一番……5月中旬,一个前所未有的殊荣出现了。

    桥牌局的常客们,自费购买了两千册,无偿赠予给前线的战士。这在部队和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“老山”旋风。

    战士们纷纷称赞,余老师写出了“我”自己。王濛又召开讨论会,会上充分肯定余切“军旅文学新高度”这个身份。

    这是余切又一个头衔。

    无数人都在等待《血战老山》的结局。

    此时,余切也启程前往南方。他在燕大上了前半年的最后一堂文学课。

    燕大中文系组织了一批作家培训班,这群二十来岁的新锐作家和中文系学生一起上课,吃和住也在一起。余切注意到他们的文章中,有很多马尔克斯、余切,却很少提到沈聪文这个人了。

    沈聪文才死去两个月,他就像是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。

    如果沈聪文还活着,老沈可能会觉得这种状态很合他意。

    现在的世界,是余切的世界。没人找沈聪文的麻烦,也没人吹捧他。

    “你们知道沈聪文吗?你们怎么评价他的文学成就?”

    学生们关注文坛动态,立刻说“不是完人”,“在主旋律的时代写他的小桥流水人家”……这都是余切前几个月为沈聪文“定性”的话。

    余切很失望:“这都是我的话!有没有你们自己的话呢?”

    学生们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“那你们并不是真的认识沈聪文!”

    此时,余切更明白了沈聪文为何总被忽略。

    他年轻时雄心勃勃,晚年却在文学上隐身,在文化界也被边缘化,落魄得只能搞搞文物研究。

    尽管《边城》中的凤凰小城得益于他的文章,在将来蜕变为文旅大市,但沈聪文始终没有参与到时代最主要的话题之中……他在感情、在事业上表现出惊人一致的逃避态度。

    正如沈聪文自己说的,他是一个不入流的“乡下人”,最后也得到了被遗忘的苦果。

    这是余切应当警惕的。

    前去南方的路上,恰好和张赵和同路,沈聪文的爱人张赵和在这段时间想通了,决定送沈聪文回归凤凰。

    余切听说这件事,也抽出时间送了沈聪文最后一程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