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九章考课(上)-《三国:汉中祖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诺!”杜恕说道:“陛下,今若欲治吏,当明之以考课之法,肃其上下之属。譬犹《尚书》所言:‘明试以功,三考黜陟’,此诚乃帝王之盛制。然我大汉立国以来,战乱繁琐,难有规章细明,昔葛公在世,究郡县之政,功必赏,过必罚。”

    “然葛公病及亡之后,类其能细究地方之政,分明功过者,何其少也!故我大汉当以明规章,重订考课之法。岁以考课之法,点评官吏功过,按考课法论之,上等赏,下者罚。此乃臣卑贱之见,望陛下明之。”

    杜恕作为御史中丞,御史台的二把手,从大汉复辟关中入汉,也与诸葛亮共事过。从他在大汉多年治政经验,以及担任御史中丞来看,对于大汉内部的存在的问题,看得还是比较明显。

    大汉建国起到北伐期间的二十多年里,为了北伐,大汉将重心点放在了军事上,对于政治上略有欠缺。其欠缺不是治国方面出现问题,毕竟有诸葛亮在。其问题在于规章、律法上,缺少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。

    诸葛亮能力过人,在他治国期间,为了不荒废人才,赏罚分明,他总是细究郡县官吏的治政情况。如对蒋琬的发掘,何祗的考察,王平的提拔,无不说明了诸葛亮的知人善任,不拘一格,人尽其才的用人风格,前提是不能涉及或触动到诸葛亮的权威以及国家利益上。

    在这种风格下,诸葛亮对于地方官吏的考课没有一个详细的规章制度,框架上沿用了两汉的考课法,细节上自我衡量。

    当然诸葛亮为何没有制定细致的考课制度,与蜀汉本身也有关系,早期地方上郡太守领兵,后都尉分权。或者诸葛亮为了北伐,大部分时间都在军中度过也有关系。

    在诸葛亮去世后,蒋琬虽是接任诸葛亮的执政长官的地位,他是始终不是诸葛亮,且他的身体也渐渐老态,不复年轻的精力充沛。对地方官吏的考课自然不足,没有细则束缚的蜀汉地方长官,会做出什么事就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而且没用统一的评分标准,如何能评级出这个官吏是否优秀呢?靠刘禅的喜好,还是上级的认可,这都不是长久之法。如今大汉疆域有大半个华夏,若没有成体系的规章考课法,还是沿用两汉的旧考课法,如何能以称善乎?

    毕竟两汉的考课法的问题也不是没有问题,曹魏早已对两汉的考课法进行修改,其命散骑常侍刘劭作《都官考课七十二条》。

    是故在面对刘禅提出的如何治吏的问题,杜恕因此为答。

    而刘禅听到杜恕的回答,也并无意外。作为大汉君主多年,且自己治政才能也不差,自然能知道考课法的重要性。但是知道归知道,如何制定一个完善的考课法,且适应目前局势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    两汉时期的考课法,最着名不过地方对中央的上计,然而其中的问题弊端就不小。

    首先,如朝廷上的丞相、三公等人,他们作为考课法的关键人物,他们自身就极其的重要,一旦官场贪污受贿,其风气自然会侵蚀到考课制度。
    第(2/3)页